南京,是萬里長江進入江蘇的第一站,擁有6288.7平方千米長江流域面積和280千米長江岸線。在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》正式實施三周年之際,且看南京的長江大保護答卷。
還江與民,長江生態岸線綠意正濃
從曾經碼頭聚集,塔吊林立,“臨江不見江”,到如今水清岸綠,“江作青羅帶”。南京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,鐵腕治污,統籌治岸。著力推動“生態進、生產退,治理進、污染退,高端進、低端退”,破解“化工圍江”難題。2018年至2023年,南京市拆除取締160個項目,整改規范66個項目,累計清退生產岸線37.6公里。長江生態岸線比例從2018年的66.2%增至目前的80.26%。
為了讓長江母親河生態環境更好,南京市結合實際制定了系列地方性法規和制度,強化法規配套,2023年1月1日起,《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條例》正式實施。
“禁止在長江干支流岸線一公里范圍內新建、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;污染長江流域環境、破壞長江流域生態應當承擔相應侵權責任……”該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岸線清理和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,推進已退出岸線復原、復綠及濱江岸帶生態修復。全市已形成魚嘴濕地公園、三山磯公園、春江十里景觀帶等標志性案例。兩岸共貫通濱江綠道達72公里,沿江綠色廊道已全面聯網成片。
與江共生,長江水生態生機勃發
2021年1月1日起,長江流域重點水域“十年禁漁”全面啟動。
為更好了解長江江豚種群的變化趨勢和活動范圍,三年來,南京市持續組織開展長江江豚同步調查活動。根據2023年11月的調查結果,長江南京段棲居長江江豚數量達到62頭,比五年前增長了24%。江心洲、新濟洲、魚嘴濕地公園等點位均出現長江江豚活動身影,其中,三山磯、五馬渡等新增設點位是歷年來“同步觀測”的首次發現記錄。
“這說明長江江豚活動范圍越來越廣,生態環境改善讓長江江豚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長江南京段暢游。”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秘書長姜盟說。
去年,南京市制定了《2023年長江禁漁工作計劃》,明確工作任務,先后組織開展春季護魚、百日攻堅、夏秋季執法等專項行動。全市開展多部門跨區域聯合執法750余次,破獲涉漁刑事案件200起,辦理涉漁行政案件794起。不斷優化禁捕水域管理,夯實“市、區、鎮街、社區(村居)”四級網格監管體系,推進智慧漁政信息系統建設,不斷完善專打與聯打、人防與技防、專管與群管相結合的監管機制,實現“水陸空網”高效聯動。
共同保護,長江大保護理念浸潤人心
連續兩年,長江大保護都是南京市“生態文明第一課”的主要內容。此前江蘇省沿江8市啟動了“長江大保護 綠色共成長”活動,長江大保護小使者們通過采集記錄長江沿岸的空氣、水、土壤樣本,觀測生物多樣性等,記錄長江生態變化,與長江共同成長。南京市鳳凰花園城小學六年級學生曾靖雅說,“我希望可以把長江大保護理念踐行到日常生活,帶動家人和同學關注長江生態環境。”
一年又一年,孩子們手中采集長江水、空氣、土壤樣本的“江豚瓶”見證長江的變化。截至2023年,長江南京段總體水環境質量保持優良,42個國省考斷面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100%,連續五年保持全省第一,28條主要入江支流水質全部達標,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%,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100%。
長江流量極大,每一點向好變化都來之不易。2023年,南京市完成外秦淮河清淤、金川河幸福河湖、北十里長溝東支下游和七鄉河中壩閘上游生態清淤等重點工程,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已完成2226個;累計完成污水管網改造任務157公里,完成15公里污水管網新建和50公里管網清疏排查,創建35個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,累計覆蓋建成區面積已達80%以上。新建工業污水管網8公里,工業污水收集能力進一步完善。2023年全年新增長江自然濕地保護面積700多公頃,長江濕地保護率達到80%以上。
此文章轉至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網站